【资料图】
原标题:大学生留宿引争议:海底捞应将善意制度化
“海底捞到底是酒店还是饭店啊?”五一小长假期间,网友的一句质疑将海底捞与留宿其中的大学生们送上了热搜。4月28日,一位网友在凌晨4点半和朋友一起前往南京一家海底捞门店就餐,却发现需要排号很久,主要因为“里面有大学生在睡觉”,最后该网友愤然离去。配合着店里摆满了行李箱的照片,这一事件很快在网络上引发热议,部分大学生群体也因此备受道德指摘。
很快,涉事海底捞门店的店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确实因为太多人留宿导致翻台太慢。因为正处于五一假期,加上前一天晚有演唱会,来的学生多,让现场一发不可收拾,后面会保证足够的用餐区域。
这样看来,海底捞还是坚持了善意,没有说以后在部分穷游大学生“走投无路”之际不再给其提供落脚之地。但笔者认为,不只是该家门店,而是海底捞官方应该给这场已经引发逾一个半月的留宿风波定性了。到底可不可以留宿?什么标准能留宿?如何平衡自己的餐饮服务与对穷游大学生的善意支持?如何防止其成为网红项目?是否能保证留宿的安全?这些疑问都亟待一个明确的、合理的解决方案。事实上,海底捞应该为自己的善意制定边界,只有将善意制度化、规范化,才能营造双赢的结局,也才能让这份善意持续化。
有评论写道:“商家关怀穷游学生,学生也应当体谅热心商家,彼此换位思考,这种人道关怀的行为才能持续。”这背后更多地把“板子”打在了学生群体上,而看不到这次风波背后不是善与恶的冲突,而是未被规范化的善与善的拉扯。
一味地指责大学生过于空洞也过于诉诸道德,毕竟诉诸道德的讨伐是缺乏建设性的。当下,在社交媒体搜索“海底捞留宿”,就会出现许多的“海底捞留宿攻略”,这些视频、种草帖子给许多年轻人一种感受:海底捞留宿既是一种具有流行趣味的打卡行为,也是一个可以在陌生城市歇歇脚的选择。只不过正如南京涉事门店所说“五一超大人流量加上前一天有演唱会”,再叠加暴涨的酒店价格,诉诸这个选择的人口基数剧增,并最终导致“善意”损伤“生意”的结局。
从此前的报道可以看出,海底捞官方对于是否可以留宿的问题是颇显暧昧的,不同的门店有不同的态度,有的说可以,有的说“没接到可提供住宿的通知”。3月中旬,海底捞留宿就曾引发热议,一位女大学生因为没有赶上车,在未消费的情况下在海底捞包间留宿了一晚,彼时的舆论对于海底捞的善举,除了点赞之外,也有一些安全隐患的担忧。在此次事件之后,海底捞留宿便在各平台火了起来。
但可惜的是,从三月中旬到五一假期,海底捞留宿一直都在引发道德争议,但海底捞一直未为自己的善良、善意、善行划定边界。和权力一样,没有边界的善良也容易被过度消费,并导致一个双输的结局。就像这次五一假期南京涉事门店一样,海底捞因为善意耽误了生意,大学生也遭受了道德的指摘。
这当然不是否定海底捞的善意。就像那位错过车而在深圳海底捞留宿一晚的女孩,非节假日的晚上顾客不多,留出一个包间给这位外地女孩对海底捞的业务影响不大,却为这名女孩提供了一个温馨的落脚之地,这是海底捞可以提供的善意,也为海底捞赢得美誉,是一种双赢。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这种善意逐渐被消解、异化,甚至有人将海底捞直接曲解为“餐饮+住宿”的一体,则是海底捞这份善意不可承受之重。
这个故事里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是不规范、不制度化的善意被拉扯,被异化。希望海底捞坚持这一份善意,不因为这一次风波就放弃善意。但也希望海底捞将这一份善意制度化、规范化、可持续化,重新走上海底捞与公众双赢的道路。(陈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