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焦点:北京迈向生物多样性之都

新华每日电讯   2023-05-22 02:56:07

原标题:北京迈向生物多样性之都

北京迈向生物多样性之都

( 2023-05-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家园


(相关资料图)

透明的水母宛若桃花,在水中一开一合,缓慢移动。这种诞生于数亿年前、名为“桃花水母”的淡水水母,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在野外稀有少见,且对水环境要求极高,却在位于北京的怀柔水库水域被发现。

这是北京,这座拥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生态环境向好、生物多样性多元的一个缩影。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根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最新发布的《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北京野生动物种类已增加至608种,其中鸟类515种。监测数据表明,与十年前相比,全市鸟类种类增加了近百种。

北京是重要的鸟类迁徙通道,每逢候鸟迁徙季,这里都会迎来大量鸟类驻足休憩。

近年来的监测数据令人惊喜:震旦鸦雀、青头潜鸭、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世界濒危珍禽频现京城;黑鹳、褐马鸡、鸳鸯等在北京的分布区域不断扩大;消失近80年的栗斑腹鹀也重回密云山地。

在北京面积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北京延庆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灰鹤、苍鹭、天鹅、绿头鸭等众多鸟类翔集,悠然自得。

今年春天,这里迎来300余只天鹅集体造访;8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鸨“组团打卡”,数量为历年之最;濒危珍禽青头潜鸭也在湖中悠然嬉戏。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每年有300多窝苍鹭在这里筑巢育雏,1000多只小苍鹭破壳而出。

在北京房山区拒马河流域,另一种世界濒危珍禽黑鹳,已形成100多只的固定种群并实现了稳定增长。监测发现,近几年黑鹳的栖息和取食范围从房山区扩展到全市。

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来北京栖息越冬。目前,北京的野生鸟类已超过全国鸟种数量三分之一。

北京还有维管束植物2000余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种。百花山葡萄、山西杓兰、北京水毛茛、大花杓兰等珍贵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以及过去很少在北京地区发现的植物近年来也陆续被发现。

野生动植物增多的背后,是我国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及诸多努力。近年来,我国通过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严厉打击非法贸易等多种举措,不断加强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和修复。北京通过持续开展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湿地恢复及河湖治理、生态工程建设等,逐步扩大首都生态空间。

截至目前,北京已建成79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36.8万公顷,基本形成了布局科学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使全市90%以上的重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在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有一片516亩的“鸟粮田”,是保护区专门为越冬候鸟打造的“食堂”。

2020年起,保护区开始在野鸭湖湿地内试验种植玉米、大豆等专门供鸟类、兽类等动物取食的农作物,如今已连续种植3年,规模逐渐扩大,种植食源植物包括玉米、高粱、黄豆、谷子、向日葵、油葵6种,呈多块分布在湖区周围。

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监测发现,自有“鸟粮田”以来,每年冬季来野鸭湖的鸟类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越冬迁徙高峰期单日监测的各种鸟类数量更是达上万只,充足的食物为野生鸟类越冬提供了有效保障。

为保护境内4万多株古树,北京不仅在城市建设中频为古树“让路”,还为所有古树“体检”,掌握其健康和生存情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并用科技手段对古树名木实行资源动态化、信息化管理。

持续的科普宣传也使市民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识提升。圆明园的黑天鹅、颐和园的雨燕、北京动物园的鸳鸯等,都成为市民“团宠”和亲密的朋友。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副处长纪建伟说,这些年北京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北京已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未来,我们仍将持续努力,使全市95%以上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生物多样性之都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他说。

(记者魏梦佳)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魏梦佳)

相关新闻